刘玉玲研究员带领的药学团队,依托天然药化、仪器分析、药物制剂等现代科技支撑,对药材产地、分离纯化工艺、结构鉴定、质量控制及剂型设计进行系统研究。
经反复试验,最终突破了制约桑枝生物碱有效组分研发的高技术壁垒,使生物碱含量由药材的不足0.1%提高到50%以上;准确鉴定了生物碱组分的化学结构;实现复杂体系的质量控制;先进剂型提高了患者用药顺应性。
与此同时,申竹芳研究员带领药理学团队,从酶学、整体动物和分子细胞水平开展了多层次药效学研究。糖苷酶抑制剂是最早发现的降糖机理,桑枝生物碱可精准作用于双糖酶,对淀粉酶没有抑制,与化学对照药相比,胃肠胀气、排气等副作用可减少50%。除抑制小肠葡萄糖苷酶作用外,进一步研究发现,还具有调节糖脂代谢、改善肠道微生态、促进GLP-1分泌、保护胰岛β细胞,桑枝生物碱表现出抗糖尿病的多重药理作用。
随后,在北京协和医院的牵头下,31家临床机构参与,完成了上千例大样本临床研究。采用糖化血红蛋白金标准,除与安慰剂比对外,还挑战与一线化学药做头对头比较的随机双盲试验。
桑枝总生物碱单独使用,即可达到中高强度的降糖化血红蛋白和降血糖效果,改变了以往中药降血糖只能作为辅助用药的局面。此外,还可显著改善患者阴虚内热和湿热困脾症状,调节脂质代谢、控制体重,安全性明显高于化学对照药,兼具化药降糖化血红蛋白和中药改善中医证候的综合优势,对于碳水化合物为主食的亚洲糖尿病患者,或新发糖尿病患者,有望成为餐后血糖控制的优选药物。
反对浮躁、潜心于事、执着耕耘。一款新药的研制,并非局限于实验室研发、发表论文或申报专利,还必须用大量时间去突破转化过程中的各环节难题,甚至包括踏遍青山确定药材产地,斤斤计较控制成本。
早期的研究经费需要自行筹备,后续的成果转化、临床试验等,更需要研究团队与企业、临床单位、审评机构等沟通,这对科研院所以及研究人员都是巨大考验。在新药转化方面,科学家关心企业,企业家对创新有足够包容,科学家和企业家的精神契合,也推动了产学研深度融合,加快了新药成果转化。
2020年3月17日“桑枝总生物碱”终获批上市,适应症为“2型糖尿病”(按老版注册分类为中药、天然药物5类新药,按新修订的注册分类为中药1类创新药)。
研讨会上,全国政协副主席、农工党中央常务副主席何维对药物所在新药研发领域取得的优异成绩表示衷心祝贺,向奋战在一线的科学家和科技工作者表示诚挚的问候。他指出,桑枝总生物碱的研制成功,体现了三个特点,一是符合现代医药以靶点为核心的研制模式;二是以中草药为基础的有效组分天然药物,具有综合作用好,副作用小的优势;三是桑枝变废为宝,符合绿色发展的理念,为新药研发探索出了新的路径。他希望,在新的历史时期,广大医药工作者要给人民群众高品质生活提供更加坚实的保障。
中国医学科学院原院校长、中国工程院院士巴德年向药物所及“桑枝总生物碱”研发组表示热烈祝贺。他指出,作为真正为中国老百姓提供药品最多的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物研究群,应当形成拳头,加大力度,承担更重的任务。“中国医学科学院应该将药物所、药植所、药生所和昆明所四个研究单位,携起手来成立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物研究院,这样的话我们才能形成拳头加大力度,为国家新药研制作出重大贡献。”
“人民英雄”国家荣誉称号获得者、中国工程院院士张伯礼作了《弘扬抗疫精神,坚定文化自信》主题报告,讲述了在武汉期间中医和中药对抗击疫情发挥的重要作用,体现了中医药在重大疾病防治中的临床价值。
不难看出,众多中西医药科技领袖出席本次研讨会,如此高规格学术推介,反映了中国科学家在科技创新上的集体力量展示,更体现了中国科学家在抗击大瘟疫时期的科学精神,突出中西医药结合开发新药的独特优势。一个新药行政获批上市仅是一个开始,医学无止境。尊重自然、遵循科学规律,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尊重宁静致远的奋斗者,才能有更多像桑枝生物碱一样的原研创新药品出现,也才能成为国家屹立于国际社会的核心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