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点四:免疫力—后疫情时代消费者的首要健康需求
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副理事长、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营养与健康所所长丁钢强:免疫力是指机体对外防御和对内环境维持稳定的反应能力,合理膳食是增强机体免疫力的基础和保障,此外保证充足睡眠,进行适量运动并保持放松的心理状态也是影响免疫力的重要因素。在后疫情时代,食品工业正以国家政策和消费者健康需求为导向,通过不断地提升食品营养高质量供给能力,将在满足消费者免疫力提升的健康需求中发挥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热点五:植物基食品—健康饮食的新潮流
中国农业大学食品科学与营养工程学院教授郭顺堂;东北农业大学食品学院教授、国际食品科学院院士江连洲:随着人类追求健康与可持续发展理念的兴起,植物基食品受到消费者广泛的青睐,成为了食品行业未来发展的主要方向。为大力促进植物基食品的快速发展,满足消费者的健康新选择,科技界和产业界应注重夯实植物基食品的科学理论基础,开展技术创新研究,以科技进一步提升植物基食品的营养水平,满足健康、美味的新需求。
热点六:粮食安全—唤醒危机意识,杜绝食物浪费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副理事长、北京工商大学校长孙宝国:疫情影响,引发了对全球粮食安全的重新审视。目前,我国粮食和重要农副产品安全稳定,但面对全球经济下行压力和外部环境的深刻变化,我国粮食安全也将面临深刻挑战。
要强化以食品科技为依托的粮食安全保障,加快构建更高层次、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可持续的粮食安全保障体系。研究实施“藏粮于食品”工程。
热点七:直播带货—堵住火热营销下的安全漏洞
北京大学公共卫生学院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系主任马冠生:网络直播带货作为一种新兴的流量经济,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满足消费者的获得感和幸福感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食品作为直播带货中重要的商品品类,更要明确相关产业链上下游企业、政府监管部门、电商平台等环节的食品安全主体责任,维护消费者合法权益。消费者应秉持理性消费观念,从规范和信誉度好的网购平台选购产品。
热点八:进口冷链食品—疫情防控下的难点与重点
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副理事长、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副主任李宁:新冠病毒可能对食品及其包装造成污染,因此对食品全产业链的安全提出了更高的卫生要求。进口冷链食品及其包装可能成为远距离跨境运输携带并传播新冠病毒的载体,因此疫情防控要着重加强关口前移,在强化源头控制的同时,相关食品生产经营者应严格落实疫情防控主体责任,做好“人”“物”同防。
热点九:诺如病毒—导致食源性疾病的“惯犯”
中国检验检疫科学研究院副院长兼总工程师陈颖;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微生物实验室主任李凤琴:诺如病毒是引发人类感染性腹泻的主要病原之一,流行具有明显的季节性。诺如病毒虽然有很强的感染性且传播途径广泛,但引发的感染属于一种自限性疾病。专家建议:保持良好的卫生和饮食习惯是预防和控制诺如病毒感染最有效的措施;发现疑似病例要及时上报,加强感染者的治疗和管理;加强食品生产经营单位从业人员的监督管理。
热点十:食物过敏—被忽视的食品安全“隐形杀手”
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食品真实性与溯源分会理事长、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技术总师吴永宁;南昌大学中德联合研究院院长、南昌大学食品科学与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教授陈红兵:食物过敏是一个全球性的食品安全和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目前避免摄入致敏物质是防治食物过敏的唯一有效途径,实施食品致敏物质标签制度是避免食物过敏的有效措施。当前,我国迫切需要基于中国人群流行病学调查确定过敏食物清单,通过多学科协同创新以应对我国人群食物过敏问题。消费者应增强对食品包装上致敏物质标示认识,避开食用会导致自己过敏的相关食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