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淘家园 - 海淘GNC/高血压/糖尿病/减肥等保健品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335|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在新冠疫苗研发的赛道上,我们是否要为疫苗抗体数值偏...

[复制链接]

6705

主题

2万

帖子

15万

积分

超级版主

Rank: 8Rank: 8

积分
151577

热心会员推广达人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20-8-24 16:34:48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只花1分钟注册,更多海淘保健品信息等着你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https://new.qq.com/omn/20200824/20200824A02GMS00.html
选对疫苗成分,人体就可以产生让病原体失去致病力的抗体或/和细胞免疫,那就是成功的疫苗。如果选错,大概率也会产生的抗体或/和细胞免疫,但这种免疫力很可能无法让病原体失去致病力,那就是失败的疫苗。
8月13日,中生集团武汉生物的灭活COVID-19疫苗Ⅰ/Ⅱ期人体临床试验结果在国际医学期刊《美国医学会杂志》发布,成为全球首个正式发表的灭活疫苗临床试验数据,其中关于免疫原性的数据引起了业界关注。
微博网友@子陵在听歌 是一位在美国从事生物医学研究的网友,他把目前发布过免疫原性数据的7款疫苗整理成一张表格,供参考比较。
表格中,代表免疫原性数据的中和抗体滴度部分采用了红色字体。不过,抗体滴度右边的细胞免疫也是免疫原性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因为只有【有或无】的定性数据,不如精确定量的抗体滴度来的显眼。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有两个抗体滴度数字明显偏低,特别显眼。最低的是陈薇院士与康希诺合作的腺病毒载体疫苗(不超过20)、次低的是科兴中维的灭活疫苗(不超过70)、武汉生物的灭活疫苗最高达到了316,后面几款国外疫苗的滴度则达到了数百,最高的是Novavax的三聚体重组蛋白疫苗,最高达到了3906。
光看抗体滴度,中国疫苗似乎处于劣势,然而由于检测方法和试剂等不统一,不同疫苗的抗体滴度之间其实很难直接横向比较。
但是,用同样的检测方法和试剂,去同时检测当地的疫苗接种者和感染康复者的血液,则可以基于抗体倍数的相对值来评价不同疫苗的免疫原性。
假定A国和B国的疫苗要进行比较,A国疫苗接种者的抗体水平是当地康复者抗体水平的10倍,B国疫苗这个抗体倍数为3倍,那么有理由认为A国疫苗的免疫原性优于B国。
表格中后四款外国疫苗里的三款提供了康复者抗体水平,疫苗接种者的抗体大多高于康复者抗体1倍至数倍。陶医生希望,我国的疫苗也提供抗体倍数,以便国际间比较。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我们用免疫原性来推测真实保护效果,但免疫原性不能和真实保护效果划等号,两者不是一回事。如果真实保护效果需要的抗体倍数只是2倍,那么两国的疫苗都可以胜出。如果两款疫苗的价格相同,可以认为B国疫苗的性价比更高些;如果B国疫苗价格贵很多,那很可能还是A国疫苗更有优势。
以上关于抗体比较、免疫原性、保护效果的讨论,逻辑上没问题,但都必须经过实践检验才行,这就是疫苗第Ⅲ期人体临床试验的关键意义所在。我们目前仍然不知道预防COVID-19感染怎样的抗体水平并持续多久,细胞免疫在保护效果中占多大比例,如何统一细胞免疫的评价。
抛开这张表里的吸引注意力的数值部分,真正重要的是:疫苗抗原的选择。这一点上,中国疫苗存在一个隐忧,值得详细分析和指出。
所谓抗原,就是疫苗的有效成分,应该选择最能代表病原体致病力的那个成分。
选对疫苗成分,人体就可以产生让病原体失去致病力的抗体或/和细胞免疫,那就是成功的疫苗。如果选错,大概率也会产生的抗体或/和细胞免疫,但这种免疫力很可能无法让病原体失去致病力,那就是失败的疫苗。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表格中的七款疫苗,有两款是全长病毒灭活疫苗,其他五款都是病毒组分,包括两大类:S蛋白(包括S-2p蛋白)或S蛋白关键部分(即RBD蛋白)。
全长病毒灭活疫苗意味着,疫苗成分就是整个病毒体,包含了S蛋白和S蛋白以外的所有成分。如果基于S蛋白的疫苗失败了,那么灭活疫苗或许还有成功的可能。陶医生认为,灭活疫苗领域我国一家独大,应该有基于成功率的考虑,不求最先进,但求最保险。
不过,全球还有更多基于S蛋白的疫苗应该不是偶然,S蛋白疫苗成功概率应该也很高。然而,S蛋白的情况远比我想像的复杂,还可能影响疫苗的有效期,魔鬼在于S蛋白的构象(蛋白构象,就是蛋白的立体结构)。
COVID-19病毒的S蛋白有两种构象:融合前蛋白和融合后蛋白。汉字都认识,但如何理解呢?
陶医生也拿捏不好,请教了在美国从事冠状病毒疫苗研发的微博网友@为格命思奔 ,总算把这个关键问题弄明白了。
大家都知道,COVID-19病毒必须靠S蛋白与人体细胞融合,如果阻断这个过程,病毒就无法感染我们了。问题在于:S蛋白会变形,与人体细胞融合前与融合后,在形态上存在明显差异。
S蛋白就像变形金刚里的威震天,有机器人态和武器态两种外观,猛一看区别很大。对于人体的免疫系统来说,融合前S蛋白和融合后S蛋白也长得不一样,针对后者的抗体未必能识别前者。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下图是最近剑桥大学在Nature上发表的S蛋白结构生物学研究结果。该研究应用冷冻电镜和断层扫描技术,首次描绘了S蛋白三聚体在完整病毒颗粒上的动态结构,直观展现了S蛋白与人体细胞融合前后的模样,让人印象深刻。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虽然本质上都是S蛋白,但构象大相径庭,这对疫苗非常关键。
如果用融合前S蛋白做疫苗,产生的抗体与融合前S蛋白特异性结合(特异性就像一把钥匙开一把锁),你可以理解为抗体把融合前S蛋白捆绑住了,病毒就不能用该蛋白与细胞融合并感染细胞了。
如果用融合后S蛋白做疫苗,产生的抗体只认识融合后S蛋白,很可能难以识别融合前S蛋白,也就不能阻断病毒与细胞的融合。这种疫苗抗体就是无效或低效抗体,抗体滴度再高也没有意义。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另外,科学家还发现,COVID-19病毒的S蛋白是所有冠状病毒(SARS和MERS也是冠状病毒)中最不稳定,即便不与人体细胞结合,也会自发出现【融合前融合后】退变,这就不免让陶医生担心灭活疫苗和重组S蛋白疫苗的有效期。
对于灭活疫苗和重组S蛋白疫苗,刚生产出来时可能以融合前S蛋白为主,但装入疫苗瓶后随着时间的推移,可能会慢慢都退变成了融合后S蛋白,疫苗的效果会不会大打折扣呢?希望生产这两种疫苗的企业一定要重视这个问题,不要栽跟头了。
与体外生产的灭活疫苗和重组蛋白疫苗不同,采用体内生产技术的病毒载体疫苗或核酸疫苗,不太需要担心S蛋白构象。因为这两种疫苗装在疫苗瓶里的,不是会退变的S蛋白,而是稳定的S蛋白编码基因。
这两种疫苗将S蛋白编码基因导入人体细胞,在细胞内生产出融合前S蛋白,后者从细胞内转移到细胞外,模拟自然感染过程,能充分刺激人体的抗体免疫和细胞免疫。这些融合前S蛋白现产现用,来不及退变成融合后S蛋白,就被人体免疫系统识别,后者产生的免疫机制也都是针对融合前S蛋白。
灭活疫苗和重组蛋白疫苗,都是体外产生融合前S蛋白做成的疫苗。在疫苗接种到人体之前,两者都存在退变为融合后S蛋白的可能性,进而影响疫苗的效果。
那么,有没有办法让疫苗里的S蛋白稳定在融合前构象呢?
有,需要改造S蛋白。
前面提到的@为格命思奔 就是发明这项改造术的关键人,他在S蛋白的氨基酸序列某个位置里插入了2个脯氨酸(Proline),成功地稳定住了融合前S蛋白。这种改造后的S蛋白,又被称为S-2p抗原。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这项S蛋白改造术在美国申请了专利,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NIH)负责对外授权使用该专利。目前,BioNTech/辉瑞,强生,Novavax,CureVac都使用该专利改善自己的COVID-19疫苗抗原设计,Morderna公司因为与NIH一直有合作,对冠状病毒S蛋白的特性比较了解,所以一开始就用了S-2p蛋白。
理论上,体内生产的病毒载体疫苗或核酸疫苗,不需要担心S蛋白退变问题,但实际研究发现这些疫苗用S-2p蛋白替代S蛋白,免疫原性确实更好,陶医生推测这是由于S-2p蛋白比天然融合前S蛋白稳定,能够更持久地刺激人体免疫系统。
中国COVID-19疫苗的隐忧就在这里,我不知道中国公司是否了解S蛋白构象问题和这个专利,以及在当前的中美局势下是否有机会使用这个专利。
如果技术上无法得到稳定的融合前S蛋白,那么换个思路也是可行的——采用不受构象影响、但同时能让人体产生有效抗体的S蛋白关键部分,也就是RBD蛋白。
还是把S蛋白看作威震天,那么RBD蛋白就相当于威震天身上的关键性部件——那门显眼的大炮。不管威震天如何变形,大炮这个部件的变化很小,识别起来没什么难度。重组RBD蛋白疫苗,受蛋白构象变化的影响小,应该比重组S蛋白疫苗稳妥。但是,由于RBD蛋白不是完整的S蛋白,其本身的免疫原性可能会不如S蛋白。
知乎上还有一位高手在跟进全球疫苗进展。他的ID叫二手科学家,标识身份为中国科学院大学微生物学博士。
他最近写了一篇《新冠疫苗临床进展》(http://t.cn/A6U9GrJ4),整理了一个全球最新疫苗研发进度表(截止8月6日),一共有28款进入人体临床的疫苗,分别是:灭活疫苗4款,重组蛋白疫苗8款,病毒载体疫苗6款,核酸疫苗10款。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这28款疫苗大多标识出了疫苗抗原类型,比@子陵在听歌 的7款疫苗更能全面了解全球疫苗的技术趋势,从中我更加确认了中国COVID-19疫苗的隐忧。
可以看到,除了灭活疫苗,其他三种技术路线的疫苗,都有使用稳定化的S蛋白、S-2p蛋白,后者在表格中出现的次数不少。
另外,我国的灭活疫苗使用传统氢氧化铝佐剂,但国际上正在尝试各种新型佐剂技术,包括:佐剂AS/CpG1018、佐剂Advax、佐剂CpG1018、佐剂Matrix-M。体外生产的灭活疫苗和重组蛋白疫苗需要佐剂,体内生产的病毒载体疫苗和核酸疫苗似乎不需要佐剂。
Novavax公司的疫苗(代号NVX-CoV2373)是目前中和抗体最高值唯一超过1000(达到3906)的疫苗,很可能与该疫苗采用的两项先进技术有关:
首先是纳米颗粒抗原技术。利用基因工程,高效生产针对各种病毒的高免疫原性抗原,并通过纳米技术将其组成多聚体微粒,有可能比自然感染获得的免疫力或传统疫苗更有效。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其次是Matrix-M佐剂技术。该佐剂由40纳米颗粒组成,是从一种南美洲皂角树(Quillaja saponaria Molina)树皮中提取的皂苷以及胆固醇和磷脂。Matrix-M能诱导抗原呈递细胞,活化免疫细胞,产生有效,强大且持久的免疫应答,还能减少疫苗抗原的使用量。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6款病毒载体疫苗中的2款,10款核酸疫苗中的4款使用了S-2p蛋白。这两种体内生产技术的疫苗,直接用S蛋白作为抗原也问题不大,但仍然有多款采用了稳定的S-2p蛋白,这是在追求精益求精。从强生公司发布的几种抗原对比的动物试验数据来看,S-2p蛋白产生的中和抗体水平显著优于自然S蛋白,而明显高于康复患者。
中国的3款全病毒灭活疫苗,全部采用天然病毒株作为疫苗株,都存在疫苗生产出来后S蛋白退变问题。有没有可能先对疫苗病毒的S蛋白进行改造,再生产出稳定的S-2p蛋白灭活疫苗呢?很遗憾,行不通。因为改造后的病毒,会失去感染细胞的能力,也就无法在细胞中大量培养实现量产。
中国的2款重组蛋白疫苗,一款直接用两个RBD蛋白的二聚体做疫苗,这就避开了S蛋白构象问题;另一款用了稳定化的S蛋白(仅仅是三聚体技术,距离S-2p蛋白的稳定性应该有不小差距),同时使用了先进的佐剂,其免疫原性很可能优于前者。
中国参与的核酸疫苗有3款,分别用了S蛋白、RBD蛋白和S-2p蛋白。
结论:在选择COVID-19疫苗的抗原成分时,需要考虑S蛋白构象稳定性。
中国在开发COVID-19疫苗过程中,公开报导没有看到对S蛋白构象影响疫苗效果的讨论(陶医生也是这几天恶补后,才意识到这个问题的潜在严重性),可能是由于这个技术点太深奥吧。
然而外国公司的疫苗有不少采用了S-2p蛋白作为抗原,据@为格命思奔 和@二手科学家的分析,这是因为他们前期对SARS病毒和MERS病毒进行了长期的基础性研究,深刻理解并对【用S蛋白做疫苗必须解决其稳定性】达成了共识,最终由@为格命思奔做出S蛋白改造专利这一原创性科技创新。
见微知著。COVID-19疫苗S蛋白稳定性这个小小的细节,折射出中国改变科技发展模式的必要性。
近20年来,中国在科技领域获得了跨越式进步。但是,中国以往的科技发展策略主要是模仿型、追随型发展,紧盯全球科技前沿方向,认准方向后一顿操作猛如虎,很多时候确实可以发挥我们的优势实现追赶和反超。
如今,在很多科技领域我们已经打拼进入第一梯队,前方已无路可走,拔剑四顾心茫然。但是我们不能停下脚步,不能等别人闯出路来我们再做追赶者,我们要实现卓越的唯一方式,就是自己干,鼓励原创性科技创新。
2018 年国务院发布的《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基础科学研究的若干意见》中提到:突出原始创新, 促进融通发展。把提升原始创新能力摆在更加突出位置, 坚定创新自信, 勇于挑战最前沿的科学问题,提出更多原创理论,做出更多原创发现。
在疫苗领域,我国早已是疫苗大国,也正在成为疫苗强国。我毫不怀疑我国的COVID-19疫苗可以成功,但全球研发进展显示:细节决定成败,在疫苗抗原设计与改造和新型佐剂等原创性创新方面仍然需要加强,我国疫苗行业与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可能在10年左右。
(完)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Michaelr的海淘家园   

GMT+8, 2024-12-27 20:41 , Processed in 0.073315 second(s), 12 queries , Gzip On, Memcach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
Web Analytic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