暴露后预防要求我们在HIV高危暴露之后,尽可能在最短的时间内(最好是2小时内)进行预防性用药,最晚不超过72小时。病毒阻断药连续服用28天,可以大幅度降低艾滋病的感染风险。世界卫生组织数据指出,如果在高危暴露后及时开始暴露后预防,可降低艾滋病感染风险达89%。
遗憾的是,HIV暴露后预防在我国普及程度并不高。《我国HIV暴露后药物预防可行性现状研究》数据显示,对于非职业暴露后预防知晓情况,男男性行为者中知晓程度为72.3%,而女性性工作者中仅有15%。男男性行为者中知晓非职业暴露后预防的人,89.1%有使用药物意愿,而不知晓的人群中只有65.5%有使用意愿。在女性性工作者中知晓非职业暴露后预防的人中有58.3%有使用意愿,而不知晓的人只有40%有使用的意愿。
有些人知道不安全性行为有得性病艾滋病的风险,但存在侥幸心理,认为发生不到自己头上。其实,HIV病毒可通过皮肤破损处进入血液,而这些破损很可能是肉眼看不到的。
马萍分析,男男性行为比异性危险性大得多,据统计同性间性行为感染率是异性间的18倍。有多种原因造成男男性行为的危险性:男男是直肠性行为,直肠内壁是单层的柱状上皮,特别容易损伤,而异性性行为时,女性阴道内壁是复层鳞状上皮,比较结实不容易损伤,不容易有血液或体液的暴露。同时,同性性行为的性伴侣更多一些,而异性反而更固定一些,这也是风险相对较小的原因。
但就算风险再小,俗话说,“常在河边走,哪有不湿鞋”;又或者是双方情绪到了,顾不上戴安全套,都有可能。第一次没感染,但第二次、第三次就没这么幸运了。
暴露后预防怎么做?
马萍说,一个人接触了HIV感染者或是高危人群发生了无保护性行为后,就要立刻找传染病专科的医生寻求帮助。在天津地区,仅有天津市第二人民医院感染科一个科室开展了艾滋病的防控治疗工作。为了方便患者就诊,感染科24小时开诊,保证艾滋病患者或高危暴露后人群随时就诊,也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就诊的私密性。
医生首先会分析他行为暴露的危险性,然后做血液检测,如果是阴性说明是刚刚暴露,还没有感染;接下来还要做肝肾功能评估,因为有的抗病毒阻断药对肾脏或肝脏有损害,要根据他的基本情况选择适合的药物。在此同时,医生要向患者做好艾滋病防控的宣教,也要加强梅毒等其他性病的宣教以及预防工作。
一般来说,在两个小时以内就能吃上阻断药是最好的,最晚不要超过72小时,千万不要因为犹豫不决耽误了最好的治疗时机。
服药之后,患者需要进行随访,在半个月和一个月做肝功能复查评估用药副作用,分别在一个月、三个月的时候查HIV抗体,如果都是阴性,可以基本表明HIV阻断成功。国家方针建议在六个月时还要复查,确保万无一失。
防控艾滋病任重而道远
马萍说,美国医疗资源十分丰富,他们在2010年起要求艾滋病一经感染立刻开展治疗,比我国早了5年。但是,美国现在还有每年5万例的新发感染,说明生活方式仍是艾滋病传播的根本因素,需要在各个方面加强宣传教导,强化预防的理念,告知高危行为的风险并加以纠正。
相对的,我国虽然属于艾滋病低发国家,但由于人口基数大,目前已统计的患病人数在80万以上,流动人群和大学生中的发病率上涨不可忽视。各界人士对艾滋病防控的宣教以及支持性工作仍然任重而道远,其中流动人群和大学生人群的科普推广显得尤为重要。
大学生属于固定性人群,学校有责任开展这方面的教育,邀请专业人员定期进行性教育和安全知识宣教。在教育过程中,我们不光要告诉他们洁身自爱,性行为要加强保护,也要告诉他们一旦“出事了”,如何紧急应对。这不是在教孩子们“学坏”,而是教给他们应该如何去保护自己。
对于流动性人群,专业人员一方面要多走动,去相应的招工企业做宣传工作,让这部分人员无论是在这里还是离开后,都有常态化的安全知识更新。
另一方面,信息化时代很多人在网络上获取知识,那么医护人员可以和当地疾控中心、卫生健康委联合起来加强宣传。在这个过程中,各类专业性的媒体和互联网平台也要承担起相应的工作,全社会一起努力。如果一个有高危行为的人或曾经发生高危行为的人,在网上能够查到相应的知识,尽早阻断,或是感染后能够尽早治疗,一方面可以保证自己的健康,另一方面也避免了对其他人特别是伴侣的感染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