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花1分钟注册,更多海淘保健品信息等着你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https://new.qq.com/rain/a/20221117A08VR900
差不多是一年前,2021年11月,新冠病毒的一种新型变异体开始出现在新闻里——奥密克戎(Omicron)。 当时还曾抱怨这个名字难记拗口的我们,绝对想不到它会如此流行,并给我们带来这么大的影响。 在南非首次出现后的短短一两个月间,奥密克戎就让全世界的新冠病毒做了一次大洗牌:绝大部分国家本身存在的德尔塔病毒仿佛“一夜之间”全变成了奥密克戎。这也给当时的人们带来了新的恐慌:这种新的变异株,会给我们带来什么影响? 美国在2021年12月到2022年1月间新冠病毒流行情况,奥密克戎病毒(暗紫色)就迅速替代掉了德尔塔病毒(绿色),其他国家和地区都是类似的情况 | 图源:covariants.org 时隔一年,有的人说奥密克戎症状更轻了,就像感冒一样;有的人说奥密克戎可能慢慢就成了“大号流感”;还有的人说疫苗快没用了,奥密克戎传播能力太强了……说法那么多,哪个又是真的呢? 这一年来科学家们也没闲着,各种相关的研究和统计不断涌。于是我们试着整理出大家最关心的问题,来看看切实的实验、调查和数据,能告诉我们什么吧。 奥密克戎和过去的新冠病毒有什么不同? 在2020年初,即我们最开始认识到新冠的时候,它最典型的症状是肺炎——轻则咳嗽、咳痰,重则呼吸急促,呼吸困难。再有就是不少人都熟悉的发烧、嗅觉或味觉丧失等等。 作为感染的主要“入口”,冠状病毒从我们的口鼻进入身体,并顺着呼吸道直接入侵肺部。 严重的感染会在肺部引起免疫细胞聚集,免疫细胞一多起来就容易互相打架,也就是所谓的“免疫风暴”或者“炎症风暴”,进而导致用来交换、摄入氧气的肺部受损,氧气无法供给,自然就会感到呼吸困难了。 冠状病毒引发肺炎的基本原理 | 图源:New York Times 那奥密克戎还是如此吗?我们不妨综合现有的一些实验和临床研究来看看。 奥密克戎刚刚出现的时候,研究者们就赶紧拿它做了动物实验。将新冠原始毒株、德尔塔毒株和奥密克戎毒株同时感染仓鼠,由此发现,相比于其他毒株,奥密克戎表现出一些明显不太一样的特点:体重降低更少、肺功能更正常[1],换句话说,症状更轻了。 横坐标代表感染的时间,黑色是早期毒株,橙色是德尔塔毒株,绿色是奥密克戎毒株,灰色则是未感染新冠的对照仓鼠,能看到奥密克戎体重变化不如其他毒株(a);呼吸的节奏(b)、呼吸的时间比(c)和皮下的血氧饱和度(d)感染奥密克戎的仓鼠和对照也很相似;不过咽拭子检测的病毒量差不多,但是奥密克戎下降得更快(e) | 图源:Suzuki R, et al. 2022. 那肺部里面呢?染色之后发现,过去的毒株感染后会迅速从支气管扩展到肺泡里,但是奥密克戎似乎没有这样的趋势[1],也就是说它很难引起肺炎症状。 感染一天和三天后仓鼠肺部切片的情况,可以看到早期毒株(B.1.1)和德尔塔毒株(Delta)感染的仓鼠第三天病毒会迅速扩张开来(图片里棕色标记了病毒),而感染奥密克戎病毒却仍停留在支气管中 | 图源:Suzuki R, et al. 2022. 而另一项利用人类支气管组织和肺组织的实验似乎也验证了这个假想:不同毒株都会感染支气管,但是只有奥密克戎几乎不感染肺部组织[2]。 不过奥密克戎也有它自己的特点——病毒复制速度更快,数量也更多。 支气管(Bronchi)培养物中奥密克戎的滴度(AUC)相比于其他毒株会更高,但肺(Lung)培养物中奥密克戎的滴度就远低于其他毒株了 | 图源:Hui K P Y, et al. 2022. 再结合前面提到过去冠状病毒最大的危险机制来自肺部损伤,可以看出,为什么我们会说奥密克戎可能比其他病毒危险系数更低了。 但是毒株不如以往危险,不意味着我们可以掉以轻心。 在奥密克戎出现后不久,它就又发生了新的演化,从南非最开始出现的BA.1,到BA.2,再到目前世界上最流行的BA.5。科学家们对它们进行监测和实验研究后,结果发现它们已经和最开始的奥密克戎不一样了。 香港在今年2-3月就遭到了BA.2(粉色)的袭击,而目前的主流毒株已经是BA.5了(浅蓝色) | 图源:covariants.org 首先是BA.2,和BA.1相比,它的复制能力、致病能力、患病的风险都远高于最开始的BA.1。刚刚的那些实验再做一次你就发现,BA.2的致病性增高了[3]。 随后则是BA.5的出现,科学家赶紧跟上,给出了两个消息:坏消息是BA.5的感染能力又提升了,好消息是,不管怎么样它们对肺部的感染能力还是比早期的毒株弱一点的[4]。 目前,BA.5是世界上最流行的毒株,后面还会怎么样?我们不得而知。 可以看到早期毒株(B.1.1)和三种奥密克戎毒株感染仓鼠肺部后病毒传播的情况,BA.5相比其他两种奥密克戎在肺部传播更强,但是都还是比不过早期毒株 | 图源:Tamura T, et al. 2022 . 现在最常见的症状是什么? 上面举例都是动物实验,在人体里真实的感染情况是什么样呢? 早在奥密克戎刚刚在南非出现的时候,医生们就开始汇总流行病学的数据了。 他们发现,感染奥密克戎毒株的重症率,比感染德尔塔毒株的要低很多[5]。但是只有南非一个地方的数据,再加上多数感染者都是中青年群体,奥密克戎症状是不是更轻,这个结论也不能随便下。 SGTF是奥密克戎被命名前的称呼,可以看到奥密克戎感染者的重症率稍低于非奥密克戎感染者,但是年龄的因素是需要考虑的 | 图源:Wolter N, et al. 2022. 时间来到2022年底,分析过去一年累积的病例和数据,结果会有不同吗? 英国在2022年初做了一组60,000+人的调查(通过手机APP填写的问卷),发现相比于德尔塔毒株,感染奥密克戎毒株的人们嗅觉丧失的情况更少了(只有不到20%),但是喉咙痛的症状更多了(70.5%)[6]。 奥密克戎和德尔塔毒株的症状统计,需要注意的是这不代表会同时得全部症状,而且这个调查是民众通过手机APP填写的结果,我们更关注区别而不是绝对数量 | 图源:Menni C, et al. 2022. 不过也和前面实验的探究类似,有了BA.1,那肯定还要考虑BA.2和BA.5的问题。后面一项针对从2020年到2022年3月的15万英国人调查就发现,BA.2确实和BA.1的症状也不太一样:相比之下,感染BA.2的患者更容易感受到胸痛、疲劳、流鼻涕、肌肉酸痛的症状[7]。 不过BA.1和BA.2相比于早期毒株共同的特点是,感染患者更多地出现流鼻涕、喉咙痛、打喷嚏、声音嘶哑等症状[7]。当然,发烧、咳嗽这样每种新冠病毒都会引发的症状也就不必多说了。 BA.2相对于BA.1更多见的症状统计 | 图源:Whitaker M, et al. 2022. 此外,南非一项针对近10万人的比较研究发现,BA.4和BA.5虽然感染率不低,但是住院率和重症患者相比于BA.1、BA.2差不多,并且都远低于德尔塔毒株(p值小于0.001)[8]。 对南非不同新冠毒株重症患者的调查 | 图源:Wolter N, et al. 2022. 不过鉴于国外一直以来都在遭受新冠疫情的影响,可能人群中会形成群体免疫,我们也要看看亚洲的情况,比如今年2-3月遭受BA.2感染的香港地区。 免疫能力较弱的香港地区,就表现出了较高的住院率和病死率,尤其是80岁以上的老年人,这个问题就变得非常明显(住院率0.6%以上,患病后的病死率10%左右)[9]。 香港2022年年初疫情时,不同年龄层的住院率和病死率的统计情况 | 图源:Chen L L, et al. 2022. 但是,最新的报道显示(来自英国那项APP问卷的统计),目前新冠最常见的五种主要症状分别是喉咙痛、流鼻涕、鼻塞、持续咳嗽和头疼[10]。在接种了疫苗的人当中,嗅觉丧失排第六,发烧排第八,呼吸急促排第二十九。 网页截图 | 图源:health-study.joinzoe.com 老年人就更容易患病吗? 不管是从实验结果还是流行病学调查来看,奥密克戎相比于过去的毒株确实症状都要更轻一点。但是很显然,从香港的情况来看,对于老年人来说似乎并不乐观。我们不妨再多看看类似的调查。 上海在今年3-5月份也经历了一场新冠疫情的冲击,研究者们收集了1300多名60岁以上老年人的数据用于调查奥密克戎对老年人的影响[11]。他们大多数都有基础慢性疾病(75.96%),包括但不限于高血压、糖尿病、心脑血管疾病等等。 结果其实很干脆明了:年龄越大越容易出现重症的情况;患有脑血管疾病或者慢性肾脏疾病的老年人也更容易出现重症的情况;最重要的是,打了两针或者三针疫苗更可能地避免症状加重,治愈的时间也更短。 不同因素对老年人新冠治愈情况的影响 | 图源:Lu G, et al. 2022. 而这个结论其实和之前香港的调查是类似的。香港2-3月疫情中住院率和病死率最高的80岁以上人群,同时也是血清中抗体最少、疫苗接种率最低的群体,这也是香港疫情严重的主要原因之一[9]。 香港截至2021年11-12月,不同年龄层的两针疫苗接种率(黑色条形图)和不同毒株血清抗体的比例(不同颜色代表不同的毒株),可以看到80岁以上老年人远低于其他年龄组 | 图源:Chen L L, et al. 2022. 虽然目前的研究并不全面,奥密克戎对现有疫苗也更有抗性,但基本的观点还是要打两针或以上的疫苗,而老年人群体因为年龄的增加,免疫力和自身代谢都是偏低的,因此疫苗的接种可以有效提高对新冠病毒的抵抗力,对老年人重症患者能提供有效保护[12][13]。 针对能逃逸免疫反应的奥密克戎毒株,老年人的第三针疫苗,能有效提高对抗新冠病毒的免疫力 | 图源:Hägg S, et al. 2022. 打疫苗还有用吗? 在老年人的问题我们提到了打疫苗,但是其实很多的言论都提到了奥密克戎的另一个特点:对“旧”新冠疫苗的逃逸作用——简单来说就是疫苗对奥密克戎失效了吗? 目前的数据来看,确实效果弱一点,但并不是完全失效。 除了我们提到的针对老年人的研究,还有一项266万人的调查发现,接种了两针疫苗的人(辉瑞疫苗或者阿斯利康疫苗)对奥密克戎的有效性确实低于德尔塔,但是一个月内仍有50%左右的效果。直到接种半年以后,对抗奥密克戎的效果才会消失。 但是,如果你再打第三针,免疫力会得到显著的恢复,甚至超过了最开始接种的两针疫苗[14]。 针对辉瑞和阿斯利康疫苗效果的研究 | 图源:Andrews N, et al. 2022. 另一项针对家庭内部感染的研究也得到了相似的结果:接种疫苗后,家庭成员感染奥密克戎的可能性是德尔塔毒株的两倍。但是接种第三针疫苗,能有效降低感染的可能性(降低22%)[15]。 而在针对河南年初疫情的调查中,对于国产的灭活病毒疫苗也得到了类似的结果[16]。 新的问题与新的讨论 很显然,关于奥密克戎大家关心的问题远不止这些,感染了奥密克戎有没有后遗症?现有的特效药还能不能治疗奥密克戎?……这些既是大家关心的问题,也是研究者们正在努力通过他们的实验与更充分的数据来解答的问题。 我们最需要做的,其实是更加理性客观地看待奥密克戎病毒,它确实症状相较于过去更轻,但是不同的人群,不同的免疫力,不同的年龄层,都会对实验调查的结果造成影响,只有充分认清楚这个问题,我们才能合理判断应该如何做好自我的防护。 而目前来看,最好的防护还是积极接种两针疫苗与加强针,虽然奥密克戎有着更强的免疫逃避能力,但是疫苗的接种仍然能起到有效的防护作用,尤其是老年人群体更是如此。 不过我们只是挖掘了今年关于奥密克戎研究文章的冰山一角,如果有补充或者更多的疑问,欢迎在评论区留言,我们可以一起讨论~ 参考 [1] Suzuki R, Yamasoba D, Kimura I, et al. Attenuated fusogenicity and pathogenicity of SARS-CoV-2 Omicron variant[J]. Nature, 2022, 603(7902): 700-705. [2] Hui K P Y, Ho J C W, Cheung M, et al. SARS-CoV-2 Omicron variant replication in human bronchus and lung ex vivo[J]. Nature, 2022, 603(7902): 715-720. [3] Yamasoba D, Kimura I, Nasser H, et al. Vir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of the SARS-CoV-2 Omicron BA. 2 spike[J]. Cell, 2022. [4] Tamura T, Yamasoba D, Oda Y, et al. Comparative pathogenicity of SARS-CoV-2 Omicron subvariants including BA. 1, BA. 2, and BA. 5[J]. bioRxiv, 2022. [5] Wolter N, Jassat W, Walaza S, et al. Early assessment of the clinical severity of the SARS-CoV-2 omicron variant in South Africa: a data linkage study[J]. The Lancet, 2022, 399(10323): 437-446. [6] Menni C, Valdes A M, Polidori L, et al. Symptom prevalence, duration, and risk of hospital admission in individuals infected with SARS-CoV-2 during periods of omicron and delta variant dominance: a prospective observational study from the ZOE COVID Study[J]. The Lancet, 2022, 399(10335): 1618-1624. [7] Whitaker M, Elliott J, Bodinier B, et al. Variant-specific symptoms of COVID-19 in a study of 1,542,510 adults in England[J]. Nature Communications, 2022, 13(1): 1-10. [8] Wolter N, Jassat W, Walaza S, et al. Clinical severity of SARS-CoV-2 Omicron BA. 4 and BA. 5 lineages compared to BA. 1 and Delta in South Africa[J]. Nature communications, 2022, 13(1): 1-8. [9] Chen L L, Abdullah S M U, Chan W M, et al. Contribution of low population immunity to the severe Omicron BA. 2 outbreak in Hong Kong[J]. Nature communications, 2022, 13(1): 1-10. [11] Lu G, Zhang Y, Zhang H, et al. Geriatric risk and protective factors for serious COVID-19 outcomes among older adults in Shanghai Omicron wave[J]. Emerging microbes & infections, 2022, 11(1): 2045-2054. [12] Gabrielli M. COVID-19 in Older Adults at the Time of the Omicron Variant[J]. Journal of Clinical Medicine, 2022, 11(18): 5273. [13] Hägg S, Religa D. COVID vaccination in older adults[J]. Nature Microbiology, 2022, 7(8): 1106-1107. [14] Andrews N, Stowe J, Kirsebom F, et al. Covid-19 vaccine effectiveness against the Omicron (B. 1.1. 529) variant[J]. 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 2022, 386(16): 1532-1546. [15] Allen H, Tessier E, Turner C, et al. Comparative transmission of SARS-CoV-2 Omicron (B. 1.1. 529) and Delta (B. 1.617. 2) variants and the impact of vaccination: national cohort study, England[J]. MedRxiv, 2022. [16] Wu D, Ye Y, Tang L, et al. A case–case study on the effect of primary and booster immunization with China-produced COVID-19 vaccines on prevention of pneumonia and viral load among vaccinated persons infected by Delta and Omicron variants[J]. Emerging Microbes & Infections, 2022, 11(1): 1950-1958.
|